“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2023年8月,广东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简称“双百行动”),韶关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与南雄市结对共建。自结对共建以来,两所学校充分汇聚高校科教优势,强化科技引领产业提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南雄市“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产业向“新” 激发县域活力
位于南雄市珠玑镇梅关村的韶兰(南雄)种苗培育中心是“双百行动”引进的韶关学院全知识产权蝴蝶兰项目,于今年9月建成投产。通过盘活梅关村闲置资产,采取“院校+政府+企业+农户”运营模式,种苗的培育依托了韶关学院科研团队的全面技术支持,可年生产蝴蝶兰种苗360万株,开花株2万株,总产值约100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村民增收130万元。
珠玑镇梅关村的韶兰(南雄)种苗培育中心
自“双百行动”开展以来,韶关学院食品学院副院长肖仔君领衔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利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在因“水口战役”而得名的“红军茶”的基础上,研发出广府藤茶饮料,并于今年8月上市,销售近10万瓶,现正推进第二批广府藤茶的生产筹备。
除了赋能乡村产业,在工业方面,韶关学院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精准服务南雄精细化工园区。其中,以科技支撑广东自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成果转化等方面提质增效,今年联合研发了六款新产品上市,销售额已突破1000万元。同时协助企业荣获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荣誉称号,并为企业规划设计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气雾剂生产线,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美育向“新” 促进城乡提质
今年来,韶关学院通过强化城乡规划建设服务、建立高校中小学对口帮扶机制,用美育为南雄城乡再添一份美、增一份色。“寻迹峰谷”“宿隐梅林”改造方案揽获多项省、市奖项,打造出美丽乡村新型示范样板。
教学成果以艺术展示的形式搬到田间地头。韶关学院通过高墙矮化、微景观改造、微墙绘改造等方式对大坪村美丽庭院进行提升改造,按照“因户施策、一院一景”的原则,成功创建30余户美丽庭院示范户,积极发展绿美经济、庭院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10月,韶关学院在大坪村开展了稻田音乐会,音乐会与农田景观巧妙结合,创新打造“你来‘典’我来唱”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庆丰年·稻田里的音乐会”“榕树下的音乐会”等主题活动在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获得超过10万次点赞。活动累计吸引游客约8万人次,带动水口镇餐饮业和农产品销售超55万元。
不仅体现在城乡规划建设,韶关学院还依托传统文化打造南雄特色美育课程,通过建立“高校——中小学”对口帮扶机制,共建学校美育改革创新育人平台,成立“广府珠玑”乡村文艺振兴工作站,促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塑造特色美育品牌,努力将地方传统文化转化为地方性美育课程资源,惠及1000余名美育教师和学生。
人才向“新” 强化发展支撑
服务县域发展,人才是关键。韶关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聚焦人才引进培育,明确“搭建平台”“建设队伍”两个关键,让人才向“新”而聚,不断强化南雄“百千万工程”发展支撑。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紧缺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型人才,今年9月,南雄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双百行动”的助推下,开设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并建设实训功能场室。
按照“县域所需、高校所能”原则,韶关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专家团队线上线下全程帮扶,为南雄中职在人才培养、实训功能场室建设、师资培育等方面提出建议,共同建设了9门课程资源的雏形成果,还针对该专业教师开展了实训设备技术指导。
今年秋季,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班,在读学生100人。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方还以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与应用两个专业为试点,探索校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牵线广州新能源汽车校企合作协会、韶关宏大齿轮公司,共建“双百行动”产教融合人才共育基地、签订校企业合作协议。
在强化集体经济运营人才引入方面,韶关学院选派优秀学生担任职业经理人,推动校企联合开展农产品品牌策划,在全国品牌策划大赛荣获产教融合项目优秀企业奖5项,大创项目《南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路径与策略》等3项获得国家级立项。
今年,韶关学院通过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设立科技实践专项,围绕南雄乡村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科技服务;组建10支科技特派员队伍,围绕南雄各地特色产业提供科技支持;组建精细化工突击队、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这些队伍扎根基层,为南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